本文转自:劳动报

摘要:到2025年,上海养老床位数达到17.8万张,比“十三五”末增加约2万张。

刚刚闭幕的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7月4日,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至2035年,规划设置21万张养老床位,达到全部常住老年人口3%的床位配置标准。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近期达到60%,远期达到80%。

今年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

据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介绍,今年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把养老设施建设列在首位,包括“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但受疫情影响,推进工作有所延迟,不少项目建设一度停滞。

蒋蕊表示,目前整体建设进度仍然可控,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任务不变,确保11月底完成。各区已按要求调整建设计划,每半个月为一个时间节点,挂图作战。

其中,长宁、浦东、闵行、嘉定等区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年度建设任务进度已经过半,虹口、静安、崇明等区的助餐服务场所年度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新增养老床位项目仍然可以做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护理型养老床位2025年占比达60%

近期,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已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印发。

蒋蕊透露,到2025年,本市养老床位数达到17.8万张,比“十三五”末增加约2万张,主要规划布局在五大新城区域和部分郊区。至2035年,规划设置21万张养老床位,达到全部常住老年人口3%的床位配置标准。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近期达到60%,远期达到80%。此外,五大新城按照3万张养老床位总量预留用地,其中1万张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为中心城区和全市做贡献;其余2万张在“十五五”、“十六五”逐步完成。

新规划中还规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确保达到法定标准(每千人40平方米)的基础上,提高配置标准,提出差别化方案:根据各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类,近期分别达到每千人55、50、45平方米;远期分别达到每千人65、60、55平方米。

蒋蕊提到,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坚持要城乡一体,也就是在推进上海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按照全市来统筹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2018、2019年两年时间,上海已经完成了全部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标准化改造。以多个行政村为片区,发展具有农村特色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提供托养、助餐等服务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2810个农村示范睦邻点,今年计划再新建100个。目前各涉农区都在积极推进中。

养老床位统筹轮候试点,已有受益者

今年年初,市民政局推出了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试点工作方案,加强保基本养老床位的统筹利用,保障本市达到一定照护等级的老年人“有床位可供入住、有意向可供排队、有清单可供选择”。

最新消息:目前,全市已有近60名老年人提出统筹床位申请,经过逐一征询,超过40名已入住或排队轮候。

老年人及其家属可通过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入住养老机构申请”入口,进行线上机构查询、入住申请或排队等候。可自主办理,也可以由养老顾问、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协助申请。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及特殊对象的入住需求,再按照本街镇、本区、本市的优先次序进行排队轮候。

蒋蕊表示,还将适度地前瞻,对当前、中期、近期也就是到2020年-2035年,按照老龄化人口的发展的趋势,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上海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2025年占比将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