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案

轻信保健品夸大功效花6万元吃了3个月后呼吸衰竭

保健品与药品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但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虚假宣传,故意夸大保健品功效,甚至承诺可以替代药物达到治疗效果,诱骗老年人购买高额保健品,最终不仅不能起到保健效果,反而贻误治疗时机。

2019年2月,柳某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吴某得知柳某病情后,介绍了自己代理的保健品,并为柳某写了一份服用保健品安排表,承诺一个周期就能见效。柳某先后累计从吴某处购买保健品6万余元。

2019年5月,柳某自觉病情加重,遂由家属陪同到医院治疗,被诊断为尿毒症、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代谢性脑病、低钠血症,并收入院治疗。

随后,柳某将吴某诉至法院。法院查明,吴某系某保健品经销商,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吴某多次询问柳某身体状况并推荐其按要求服用保健品。

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在明知产品不具有药理作用的情况下,仍向柳某作虚假宣传,致使后者误信后购买产品,最后判决吴某按三倍数额赔偿。

【以案说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基础性疾病,往往更关注自身的健康,这也给不良商家和个人提供了牟利的渠道。

一些保健品商家打着“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旗号,打“亲情牌”“爱心牌”,刻意营造健康焦虑,以高出成浙江省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售卖。最终,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此,晨报提醒广大老年人,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保健品,也不要轻信保健品能治病的夸大宣传。购买保健品前,一定要查看产品的批准文号信、看清标注的适用人群,对保健品真伪如有怀疑,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进行查询,同时索要正规的销售发票,并妥善保管好购物凭证。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以案说法】轻信保健品夸大功效花6万元吃了3个月后呼吸衰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