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的通知

民办函〔20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政局:

根据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推广改革试点典型经验的通知》(民办发〔2020〕39号)要求,民政部、财政部开展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收集及遴选工作。按照地方推荐、初步筛选、专家复评、部门联审等程序,遴选出了北京市西城区等51个优秀案例,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

民政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2022年2月23日

附件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

1.北京市西城区:坚持创新发展 破解大城市核心区养老难题
2.北京市丰台区: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刚需 发展“喘息服务”
3.北京市海淀区:筑牢职业发展通道 构建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
4.天津市和平区:“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
5.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四个一点”加强农村居家养老食堂建设
6.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加大服务场所供给 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基石
7.辽宁省鞍山市:抓住新机遇 构建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8.吉林省辽源市:高度重视 高位推动 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9.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务实创新 多措并举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10.上海市长宁区:聚焦“五个率先” 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
11.上海市杨浦区:加强适老化改造 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12.上海市闵行区:首创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 引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13.上海市松江区:强化设施供给 加强安全管理 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14.上海市奉贤区: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实现农村老年人美好生活
15.江苏省南京市:把养老院“搬回家”
16.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协调发展事业产业 构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17.江苏省南通市:创新“链式养老”服务模式
18.江苏省淮安市:明确产权归属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五统一”
19.浙江省杭州市:精准服务 四化赋能 发展家庭养老床位
20.浙江省金华市:落实落细“四同步” 配优建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
21.安徽省蚌埠市:公益创投引领社会组织 让老年人晚年更幸福
22.安徽省马鞍山市:“四强化四提升”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
23.安徽省安庆市:坚持精准化规范化绩效化 创新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机制
24.福建省漳州市:创建“三个配套机制” 破解“四同步”难题
25.江西省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打造农村居家养老“三心”工程
26.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以“四化”建设破解农村失能老年人养老难题
27.山东省济宁市:厚植传统文化 创新养老模式 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新动力
28.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加强志愿服务 打造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29.山东省威海市:铺开“三张网” 打造智慧居家养老工程
30.河南省鹤壁市:智慧添翼增动能 康养创新添活力
31.湖北省武汉市:虚实互通 家院互融 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
32.湖北省咸宁市:“四种模式”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33.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友邻帮”走出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
34.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三社联动 助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35.广东省广州市:“小饭堂”出品“大文章”
36.广东省深圳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破解人才培养“瓶颈”
37.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破解发展瓶颈 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造血”功能
38.重庆市九龙坡区:“助浴快车”为老年人“澡”回幸福
39.重庆市大足区:多措并举 探索城乡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40.重庆市渝北区: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养老服务困局
41.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优先保障 低偿提供 探索解决老旧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难题
42.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整合闲散资源 探索贫困山区养老服务新路径
43.四川省宜宾市:“四方合约”助老巡访 托起最美“夕阳红”
44.四川省眉山市:“综合体+”酿造家门口养老幸福味道
45.贵州省六盘水市:规划先行 多模共建 打造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46.云南省大理州:多措并举 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落实
47.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推行“嵌入式”以床养老模式 破解主城区养老服务难题
48.甘肃省兰州市:综合施策 精准发力 打造兰州特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49.青海省西宁市:加强爱老幸福食堂建设 “一碗热饭”暖人心
50.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养老巡回服务“赶大集”
5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设施多元化运作模式

以下为上海部分入选案例详情

上海市长宁区:

聚焦“五个率先” 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

率先开展最大规模社区筛查

 

2018年,长宁区率先在江苏路街道、华阳路街道、虹桥街道、新华路街道和北新泾街道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通过和医疗团队、专业社会组织合作,以非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全面筛查三种方式开展了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社区筛查,覆盖约3万名老人,摸清长宁户籍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率为7.2%。

 

社区筛查,显著提升了认知障碍群体的就诊比例。据悉,江苏路街道、华阳路街道和虹桥街道的平均转诊比例提升至52%,远高出平均25%的就诊率。早发现、早干预,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确定后续的照护方案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全区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街镇全覆盖后,区民政局持续采取高风险对象筛查方式,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75万人,进一步摸清辖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底数,为建立认知症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率先实现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

 

2020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在街镇全覆盖,并于2021年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在各老年认知障碍服务场所,城区标识“小兰花”得到推广,提升老人对此的辨识度。依托全市首个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还制定了友好城区标准等“九项任务”。

 

 

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老年认知障碍服务,构建多元协同的友好化社会氛围,全区累计招募志愿者1441人、发展友好机构121家,建立起一批“认知症好朋友”“友好大使”等关爱团队,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的支持网络。

 

同时,认知障碍家庭公益改造计划等一批关爱特色项目,对建档的全区431户认知症家庭开展了1000余次个案服务;结合“国际阿尔兹海默病日”,辖区、片区、街镇联动,实施“1+2+10”关爱系列活动,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101次,共开展健康教育321场,宣传覆盖8.94万人次。

 

 

率先制定“两标准一指南”

 

为了找准友好社区建设的“参照系”,长宁在全市首创发布“两标准、一指南”,建立认知障碍领域的标准体系。

 

“两标准”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长宁区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在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和服务指引;“一指南”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践指南》,作为一本工具书,总结提炼了街镇在老年认知障碍工作方面的成效,细化友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工具和服务案例,并梳理、链接了各街镇的资源,为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工作指引,着力解决认知症照护难题。

 

 

2021年9月,在“两标准一指南”的基础上,长宁还发布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导则》,旨在围绕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及住房建设、支持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环境建设、保障与发展建设等6个方面,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工作样板”。

 

率先完善配套政策扶持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需求,2018年以来,通过新建或存量改建的方式,全区10家养老机构或长者照护之家设立了认知症专区,并建设认知症床位315张;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载体,在每个街镇建有1家“记忆苑”“记忆家”等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政策咨询、记忆训练、康复治疗等服务。

 

 

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整合长护险、认知障碍照护机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养老顾问等政策资源,体现友好社区建设对家庭的支持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早期干预7368人次,实施家庭支持活动112场。

 

 

率先建立友好社区建设共建联盟

 

2020年6月,长宁区成立上海市首个区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共建联盟,完善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专业社会组织等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跨界合作交流,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支持网络。

 

依托与华师大公管学院、上海银行长宁支行和万宏养老集团在养老领域建立四方合作,长宁区成立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为友好城区建设引入社会资金支持,强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的工作合力。

 

长宁区民政局表示,下一步,将以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全市首个区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示范赋能中心建设,完善分层次、多元化、全链条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大城养老的“长宁样本”。

上海市闵行区

首创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 引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个集“养老服务体验、专业人才培训、智能科技应用、康复辅具租赁”功能于一体的实景式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上海(闵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2020年在闵行江川落成。

由上海市民政局和闵行区联手打造的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启用后,面向养老服务领域开展全行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

这里有老年宜居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长者照护之家等各类养老设施的浓缩版服务样板间。还有养老顾问、家庭照护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康复辅具租赁、智能产品应用等各类养老服务,不管是护理团队的训练,还是作为体验者的老年人,都能全方位场景体验。

同时,基地还专门建有智慧养老场景应用中心、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创新发展研发中心等。其中,智慧养老场景应用中心将通过展示智慧养老场景的创新和应用,直观呈现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落地;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将以新理念传播、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应用为核心,积极吸引和展示新型养老服务业态和产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而创新发展研发中心,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研发机构合作,引智、引才,促进高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讲师顾玉玲做了十多年社区的老吾老项目讲师,如今她在基地讲课。顾玉玲说,基地条件设施完善,有专门的教学模拟实训中心,理论讲授、情景模拟、实操训练,可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来学习的沈雨萌刚从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专业毕业,入职上海福苑养老后发现书本上学到的护理知识与实际运用还是有些出入的,在这座模拟养老机构的场景中,沈雨萌学会了不同场景对老人需求的照料,“很实用”,她说。

在普通市民眼中,对养老服务的认知大部分还是养老院,上海市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表示,其实上海建设了很多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形态有很多种,从医院、社区到家庭,包括家庭子女如何更好参与养老中,这些很多市民并不清楚。

建设基地有两个目的,一是让老百姓能体验上海都有哪些养老服务形态,怎样选择一种适合他的养老方式;二是从养老行业讲,这个实景实训实操的基地,能让护理员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技能,让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陈跃斌说。

基地还将植根闵行,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进而面向全国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行业培训,推动养老服务能力从机构内自我提升向平台型助力发展转变。


上海市杨浦区:

加强适老化改造 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2012年至2019年底,已为8000户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有效改善了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然而,与本市老龄化程度和家庭适老化需求相比,之前开展的传统式适老化改造还存在覆盖面小、缺乏规范标准、消费市场尚未全面打开等问题。

 

为此,2019年底,本市在包括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控江路街道在内的5个区的6个街道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试点街道内凡60周岁以上老年人以家庭为单位均可申请,特殊人群还有相应补贴,进一步扩大了适老化改造的受益面。2020年底,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16个区的51个街镇。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杨浦区民政局,各街道、居委会积极开展宣传引导,致力于让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尽快知晓政策、申请项目、享受适老化改造给晚年生活带来的好处。

 

适老化改造的个性化菜单

 

家住嫩江路861号的范师傅是一位高龄低保老人,家中卫生间设备简陋,长期使用不便。“之前想在市场上找这类适老化改造公司,要么价格过高,要么施工粗糙。”最近,借助街道推进适老化改造的机会,范师傅的小愿望终于实现,对家中卫生间进行了定向的适老化改造,更换了智能马桶和防滑垫等设备。

 

殷行街道现有居民近2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47.69%。社区老龄化人口多,养老机构资源有限,而老年人也更想在家养老,居家养老的需求十分突出。同时,殷行多为老旧小区,居家设施陈旧,而改造代价又相对较高,很多老人家中负担不起。

 

为了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殷行街道前期深入开展走访排摸,以辖区高龄低保老人为重点排摸对象,累计上门走访150余位老人,充分了解老人需求。

 

如何快速让居家环境“一键切换”为长者模式?街道与评估施工单位、社区居委会等形成一张分工合理的“合作网”。街道积极协调项目承接方与居委会及时沟通和反馈老人需求、项目推进情况,根据社区排摸情况,由专人入户预评估,并就这一实事项目进行政策宣传告知。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改造需求,街道还推出“产品安装包”和“局部改造”两种改造方案,让老人自由“点单”。老人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适老化设备,由工程方上门安装,或是选择如浴缸改淋浴等局部改造模式。

 

高龄纯老家庭陶阿姨和她的老伴,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照顾,生活多有不便。通过居委会与陶阿姨反复沟通,充分了解了陶阿姨的改造需求后,由街道与施工单位进行需求对接。这次改造工程帮他们把老式浴缸改造成了淋浴房,添加扶手,清除了台阶等安全隐患。

 

针对老人提出的一些个性化需求,殷行街道推出“一户一方案”,精准对接老人需求。2021年,殷行街道共完成适老化改造46户。街道全程陪同跟踪进度,现场问题现场解决,消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上海市松江区

强化设施供给 加强安全管理 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构建充分、优质、均衡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让老人吃得省力、吃得满意。截至2021年底,松江已建成助餐服务场所101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19家,堂吃加外送的日供助餐能力达到1万客。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不断完善睦邻点“幸福老人家”模式,农村地区老人就近吃饭的心愿得以逐步实现。

就近助餐,让老人少跑路

老年人的就餐问题,一直是民生工作的重点、难点。目前,中山、方松、永丰、岳阳、九里亭、九亭、新桥、泗泾、佘山、车墩、石湖荡、泖港、新浜等街镇,均已布点社区长者食堂,基本覆盖人口密集社区。在部分地区,为了方便高龄、无法行动等特殊情况的老人,还在居民区内的老年睦邻点、老年活动室等养老服务场所叠加了助餐功能。

荣乐居民区内的助餐点已开设8年,最多时每天有约60名老人前来取餐。与小区东大门一路之隔的岳阳街道社区食堂建成开放后,约有一半老人从小区内走到了小区外。

虽然相比配送来的客饭,社区食堂的菜品种类更多,但朱伯伯仍选择在小区助餐点取餐。“每天十点半来这里,这么多年都习惯了,还能和一起来取餐的老王、老李话话家常,更像是固定的会友活动。”朱伯伯年近八旬,对他来说,斜穿小区再过一条马路到社区食堂还是有点远,他说,社区有专门为老人送餐上门的志愿者。“等再过几年下楼梯不方便了,我就跟居委会申请送到家里来。”朱伯伯说。

提升服务,让老人得安心

目前,全区有8个街镇开展送餐到家服务,受助老人1831人,主要为独居、高龄和行动不便者。

在方松街道,32个居民区中有31个设置了送餐点,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由方松社区食堂制作和配送。刚开始,统一送餐至各点位门卫处,但有的居民区面积大,有老人反映去门卫处取餐仍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泰晤士小镇居民区在2018年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专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最后一百米”送餐上门服务,三年来惠及的老人从73名增加到了170名。

街道社区食堂也在摸索中提升了服务。“老人大多习惯多吃饭、少吃菜,一份餐中的菜往往要吃两顿,社区食堂了解情况后,就免费多送一个馒头。”街道老龄工作者说,社区食堂的贴心之举让老人们很开心,“他们还根据送餐路线,为31个送餐点制定了时刻表,保证送到居民手中的饭菜‘冬暖夏鲜’。”

为了让老人吃得安心,相关职能部门着力加强食品安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造老年助餐“来源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追”的服务管理闭环,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细化补贴,让老人享实惠

社区助餐的服务既方便又可靠,但对于精打细算的老年人来说,是否实惠是他们愿不愿意买账的重要考量。

除了堂食点菜的情况外,客饭价格一般在14元左右,浦南地区价格略低。按照政策,松江户籍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天可享一顿就餐补贴,补贴为2元或4元。

为了激发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的积极性,部分地区在区级政策下,出台了街镇专属补贴政策。如新浜镇的送餐套餐为每餐10元,本镇户籍65周岁及以上属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重残,以及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天中、晚两餐每餐补贴4元,65周岁至79周岁的本镇户籍老人每餐补贴3元。村民杨阿姨和身患重疾的老伴同住,以往自己动手做饭,蔬菜就吃自己种的。“一顿饭省着点大概4、5块钱,现在花6块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的热饭热菜,多的时间精力还可以照顾老伴,省心不少。”杨阿姨说。

随着社区助餐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只要是松江户籍的老年人,在松江辖区内可享受跨区域助餐补贴。不是松江户籍的老年人,虽不享受补贴,但经申请同样可享送餐上门服务。

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的建设指标已纳入“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区老年助餐服务将覆盖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达到日供助餐1.6万客。

上海市奉贤区:

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实现农村老年人美好生活

近年来,奉贤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按照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提升农村养老专业化水平,强化服务资源统筹与管理能力,特别是结合郊区偏远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服务的新路子。

 

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

 

几年前,一碗水笋烧肉吃一个星期,工作日子女住在城区自己孤身住在老宅无人照应是奉贤许多农村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缩影,为响应农村老年人“最后一公里”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实现宅基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养老情结,奉贤区自2015年起探索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村委负责、老年自愿”机制,充分利用农村地区闲置宅基房屋进行基础设施“再改造”,首创形成了具有奉贤特色的宅基睦邻“四堂间”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宅基老人提供“便民饭堂、休闲客堂、快乐学堂、自治厅堂”等养老服务。

 

目前,全区已建成500家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基本实现专业社会组织、类社会组织运营指导全覆盖。“四堂间”模式深受农村老年人喜爱,并获评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下一步,将在“四堂间”持续推广“3+X”养老服务包,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触手可及、有温度有内容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青春里”养老社区

 

在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和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进程中,农村老年人不愿意离开本村本土养老的需求迫切。为实现农村老年人“原居养老”愿望,奉贤区鼓励镇、村结合“三园一总部”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收入反哺实际,积极探索通过流转农民闲置的宅基房屋或利用闲置的集体资产,创新推进“四堂间”延伸模式——“青春里”养老社区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的家门口健康养老、快乐养老。目前,全区已建(在建)3个“青春里”养老社区,下一步,将稳步推进“一街镇一青春里”全覆盖,全力打造奉贤老年人“幸福生活正青春”品牌。

 

吴房村“青春里”养老社区

#原貌

 

建成图

 

 
来源:民政部、长宁民政、上观新闻、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最新!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附部分案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