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就老年问题接受记者提问。她表示,老年人最关心的两件事是健康和幸福。“健康,是生病后能康复,还能听得清、看得见,生活能自己照顾自己;幸福,是生活有乐趣、被需要、不掉队”。黄改荣举了个身边的例子,一名93岁的皮肤科专家,仍在每个工作日准时接诊,工作之余还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宣讲科普知识,有人劝老专家歇一歇,老专家却说:“出诊才开心,开心才健康,衰老不可怕,精神是马达。”

一段言简意赅的顺口溜,幽默地展现了老专家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一语道破老年人生哲学。年龄的增长,必定意味着身体机能的下降,是人人无法避免的生命规律,但衰老不意味着就能夺走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追求。所谓“身老心不老”、“活的是精气神”;只要心灵依然年轻,心态积极向上,心地温暖纯良,“暮年”远不是烦恼的原因,反而代表着更多的见识和底气。

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像河南省那位皮肤科专家一样的老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据报道,在北京,国医大师路志正年过百岁,不仅坚持每周出诊,还带教博士生和传承人,参加学术活动;在安徽合肥,78岁的律师雷延平吐字清楚、思维清晰,不仅坚持到律所上班,还会带带团队里的年轻人。这些称得上“元老”级的工作者,无一例外地做到了:通过“有乐趣”的工作,发挥“被需要”的社会价值,展现“不掉队”的精神面貌。这三个关乎老年生活质量的幸福“密码”,其实与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一段话异曲同工:“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一个总是在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

值得思考的是,积极的老龄观,并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观念,而应该成为融入社会的全民理念。作为一位常年与老年人打交道的医务工作者,黄改荣分享了对积极老年观的看法。建议老年人自身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呼吁在社会层面积极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帮助如此多的老年人获得“老有所为”的快乐,需要政府多部门创造有利条件,需要每一个年龄段的人搭把手、出份力。去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这正是帮助老年人通过学有所成,实现老有所为的有效途径。平日里,年轻人除了要关爱老年人的身体,也要多帮助他们学习智能设备,迈过“数字鸿沟”,避免他们因为与社会的脱节,走入老年孤独的阴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下,老年人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跟上甚至引领时尚潮流,就会青山不老,岁月流金。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有乐趣、被需要、不掉队!应对老龄化,更要普及积极老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