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有需要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兑换相应服务或者老年餐、老年用品。

事实上,“时间储蓄”概念已经被纳入相关条例。2021年3月1日,《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提出社区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可以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激励志愿者。

自2017年起,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开始进行“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由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负责运行,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介绍,目前“时间银行”平台已经搭建完毕,将所有资源综合为三个库,分别是志愿者和专家库、服务岗位库、链接资源库,形成志愿服务闭环。

马乃篪表示,人才库需要大量从事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加入;岗位库将志愿服务落实到岗位上;而“时间银行”能够可持续运转,则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撑。“从长远看,只有建立一个稳固的资源库,才能将时间储蓄和积分兑换的理念转化为现实。”

北京市人大代表、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今年带来的,正是有关完善时间储蓄银行机制的相关建议。她认为,随着北京市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时间银行”“低龄帮高龄”等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养老服务压力,对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关制度设计仍面临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确。施颖秀表示,目前“时间银行”运营模式不统一,一部分由社区自发建立,一部分则依托于第三方组织建立,还不能达到跨地域通存通兑。同时,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保障和培训机制不太健全。在低龄帮高龄服务中,服务保障和保险机制不足。

因此她提出,建议在北京全市范围建立统一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的运营机制。可由街道牵头,引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时间储蓄的标准,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同时,可通过邀请医院医护人员、专业社工、相关专业技能人员等方式,定期为志愿者培训,提升“时间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对志愿者服务保险机制的保障,由保险公司设计出台志愿服务保险,尤其针对低龄帮高龄服务中的风险问题,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志愿者上保险。

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推进信息共享,打通志愿服务激励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等其他领域激励体系之间的联系,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组织和个人依法给予信用激励,可获得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保等方面的优待,在其本人需要志愿服务时予以优先安排。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北京市首提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