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医院,经常能碰到脑梗塞的病人,其中有高龄的也有低龄的,而且就目前趋势来看,慢性病低龄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慢性病领域,依然以高龄群体为主力,中老年人群易患各类慢性疾病,心梗、脑梗都是如此。

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是脑梗的高发时间段,尽管如今低龄化趋势明显,但高龄对于动脉血管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身体机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免疫力、抵抗力会大打折扣,血管也会因此出现老化(硬化),丧失以往的弹性,最终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而脑梗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一人脑梗,全家遭殃!

脑梗,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最直白的解释就是“脑血管堵了”。

要知道连通大脑的血管只有4条,其中包含2条颈动脉和2条椎动脉,这是血液得以被输送到大脑的全部途径,而大脑虽然体积不大,但活动量却是人体之最,往往需要消耗20%的全身血液,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在办公室工作了一天,明明没怎么运动,但依然特别容易饿的原因,大脑的剧烈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有人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管理着全身上下所有的活动,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大脑的功能会按照具体区域划分,语言、记忆、感知、活动等都在其中,需要血液的长期灌注,否则就会发生坏死丧失相应功能。

而脑梗患者的悲惨不仅仅体现在自身上,而是会牵连到全家,脑梗临床治疗难度高,一旦发作需要尽快得到抢救恢复血运,否则非死即残,死亡很好理解,主要需要说明的是“残”,就像我上面所说,脑梗突发时,血液会受到严重阻碍,无法正常充足的灌注各区域组织,使其发生坏死,丧失相应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脑梗后遗症,这种后遗症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偏瘫失语、性格大变、口眼歪斜等,让患者无法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照顾,不仅丧失了尊严,更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脑梗多因“颈”而生!

可能会有说脑梗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好,天天大鱼大肉出现的,也可能会有人说是天天不运动,肥胖所致,更有人会认为年纪大了出现脑梗不是正常经历吗?

但这些只是脑梗诱发因素之一,而且还是“老黄历”了,我不否认这些言论的正确性,但放在现今社会,这些因素的占比已经很小了,目前脑梗呈现低龄化趋势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事实:“脑梗形成因素占比的变化”。

年前,我接诊过一名特殊的脑梗病人,他的年龄只有34岁,而且是我们长春某寺庙的僧人,平时饮食习惯健康的不能在健康了,更是每日种地自给自足,保持着适量运动的好习惯,这些描述任何人听完都会觉得他一定特别健康,但实际上却是一名患有脑梗2年的病人。

经过我对其相关检查的分析和聊天问诊,我发现了关键点:“颈部病变”。

原来这位病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日都有早课和晚课要上,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固定姿势进行诵经学习,他在颈部存在多处病变,而且从检查上来看,程度非常严重,对于神经的压迫和刺激很重,这种持续性的压迫和刺激会让其神经功能异常兴奋,无法正常抑制休息,因此会使得相应的血管发生痉挛收缩,不仅会使得血液流量大幅度减少,更会加速斑块血栓的形成,诱发脑梗。

脑梗后遗症的临床康复!

谈起脑梗患者的治疗,很多人都想说上两句,这是因为脑梗的普遍性,90%的人身边都存在脑梗病人,区别只是多和少、严重或轻微罢了。

因此我就不解释这些治疗干预手段的机理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控制、训练康复两种手段进行配合,以便达到消除后遗症的目的。

但实际上,这种康复手段过于被动,还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一般6个月以内是恢复的黄金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超出6个月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时间越久恢复希望也就越小。

对此,我建议患者应该尽快采取其他康复办法,通过神经调控手段,对神经系统进行干预,扩张血管激活休眠神经细胞,重新建立代偿,一方面解决脑供血不足的临床事实,另一方面可以使丧失功能的区域重新恢复正常,最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老了怕脑梗?医生说明:老人存在一类病变,或增加脑梗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