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总量问题,人口的迅速增加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而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践中更注重对人口的控制。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即便中国目前的人口总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其发展的惰性,中国仍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但是,就在大家为中国人口规模和每年新增1千万人的问题进行辩论的时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这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


中国不但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而且拥有最多的老年人。根据2020年第7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41178万人,较2010年(第六次)133972万人增加了5.38%,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0635280人,约占总人口13.50%。与其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即老龄化的速率和老龄人口的绝对值增加迅速;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按照中位数方案对中国的人口进行了预测,发现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衰老,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但是不同阶段的衰老速率存在较大的差别。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0年至2000年,中国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到2000~202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口大国;到2020-2050年,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整体人口正在逐渐老龄化,而老年人的年龄也在逐渐增加。根据人口统计学家的估计,下个世纪上半期,老年人的年均增长率是51个百分点,65岁以后的年均增长率是29个百分点,而在这个数字达到顶峰之前,这个数字的年均增长率可能仅为7个百分点。老年人无疑是发展最迅速的群体,而老年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老年人,60-70岁的老年人大部分还能自己照顾,80后则是最需要照顾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带着病痛存活,或者躺在病床上。“中老年”、“老老年”的大量人群,对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分区研究时,这个问题更加紧迫。中国人口老龄化总体规律为:农村人口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汉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东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截至一九九八年年底,全省将近半数的60岁以上老人都已达到或接近10%,成为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省份。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的不同,中国人口正由东向西逐渐老化,并且正在加速,“灰色浪潮”即将席卷全国。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动态的影响。从中国的总体状况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尚未显现,但是在某些地方,却是非常严重的。

比如,一九九三年上海出现了负增长,上海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生育问题,而是人口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就像人们关心的是人口的多少,人们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对人口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只注意到了人口的变化和发展的变化,而忽略了人口的变化,尤其是年龄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发展的作用要大于人口的变化,这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人口的增加。

如果仅仅从整体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就是把各个年龄段的人看成“同质”的个体,这种研究方式会忽略各个年龄段人群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其实,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社会、经济特点,属于“异质”人群。对年龄结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世界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要求人口、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以坚实的理论为依据,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对策。在国外,关于老龄化问题的许多研究都是在二战之后开始的。

1956年,《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是对过去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新阶段。自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口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与国外的人口老龄化研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较晚,这主要是由于7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兴起,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刚刚步入成人阶段,而不是以老龄化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但由于中国人口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客观现实,使得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关注。近年来,中国的许多部门和组织都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老化现象主要集中在人口学与社会学方面,即中国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与社会学的影响。但缺点在于,对实际情况的描写较多,在理论上缺乏创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迫切需要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弄清其与中国未来一个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在下一个世纪的产业、分配、交换、消费、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只有如此,中国社会经济才能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指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即未成年人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的比重在持续的变动。在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而其它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降低,则称之为“人口老龄化”;相反地,当老年人所占比重持续降低,而其它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持续增加时,则称为“人口老龄化”。

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人口可以衰老,也可以变得年轻,人口的老龄化和年轻化是可以逆转的;对于个体而言,他们从一出生起就进入了衰老的进程,而且这种衰老是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持续增加,而其它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降低的动态过程所引起的社会经济调节问题。因为在老龄化进程中,每一年龄段的人口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既包括老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也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管是老龄化的,还是年轻人的,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老人的问题,并不代表老人就会有老人。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主要观点概述

国外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讨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而更多的是针对老年人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现实问题的研究却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定。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也不尽相同,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从而产生了人口老龄化的理论。在国外,关于老龄化问题的许多研究都是在二战之后开始的。

1956年,《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是对过去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新阶段。自那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口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发展,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一九六九年联合国第24届大会,马耳他首次提出老龄化问题,并号召世界和政府重视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由此产生的若干问题。国外有关老龄问题及老龄工作的实践,对中国老龄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中国的人口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尽管可以从国外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但仍然很难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靠我们自己来摸索。

中国的老龄问题会议于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随着中国人口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客观现实,人们对老龄化问题日益关注。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组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老年人口研究》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张纯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主编,《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熊必俊,《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研究中心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王爱珠,复旦王爱珠,《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上海学者《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两部作品从多个视角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另外,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的《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老龄制度调查资料》等。以上资料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老龄化早期,主要是由生育率引起,到了老年以后,则以死亡率为主。不管怎样,生育率和死亡率是两个最主要的预测指标。由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人口出生率出现了下滑,当时人们对中国人口的生育率有了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那就是中国的生育率在2000年之前会降到1.8,甚至是1.5。

因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意见不一,使我国的人口规划工作难以开展,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出现了一些困惑。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浅谈中国人口老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