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面对“银发浪潮”的来临,如何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托起健康“夕阳红”,成为委员热议话题。

2022年3月4日,北京,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孙洁:解决失能老人护理后顾之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和占比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人员长期护理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建议,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孙洁介绍,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正稳步推进,切实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试点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有待扩大,保障范围重点及界限有待清晰,资金统筹、待遇支付标准亟待规范,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滞后等。

孙洁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坚持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个人、单位和政府均应承担筹资责任。在筹资渠道方面,通过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结构,从用人单位缴费中划转0.2%左右进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并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乃至全部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

在提高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方面,她表示,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有效释放照护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吸收城镇化就业人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再就业人员,并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医养护机构的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长期护理保险领域,通过税收优惠等支持鼓励政策,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开发。

姚卫海:适老产品要让老人买得明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建议,开发适老产品,建立国家适老健康产品目录,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35号文件)中提到,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但从目前市场上看,这类专柜仍然寥寥无几。”姚卫海说,应充分发挥涉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加大推动发展适老超市、商城养老产品柜台的普及,便利老年人的生活。

姚卫海建议建立“专家团队”准入机制,鼓励专家客观公正科学地讲解适老产品,让专家走上前台,为银发经济服务,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姚卫海还建议,建立国家适老健康产品目录,鼓励企业大力开发衣、食、住、行等方面一条龙的适老用品,推动银发产业品牌发展,让“银发经济”真正为降低或减少老年人的发病率和失能率发挥作用。

骆芃芃:补上老年人心理陪护师缺口

老年人心理健康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呼吁,引导建立健全老年人心理陪护职业体系,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骆芃芃表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易产生心理失调症状,而目前家政行业的陪护基本只照顾老年人起居,缺乏掌握老年人心理护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心理陪护师的缺口将越来越明显。

目前,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重要民生项目。“2021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到2025年,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骆芃芃说道。

骆芃芃建议,吸收心理学、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学、社工类等待就业大学生从事老年人心理陪护职业,规范和完善老年人心理陪护师职业能力培训,培养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基层社区设置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同时在养老院等机构引入专职老年人心理陪护师,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形成长期关照。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应对人口老龄化让“银发一族”拥有幸福美满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