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南京市“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受到督查激励。

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第一家启动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多个“全国第一”的背后,是南京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兜底保障

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的“麻烦事儿”

6月10日上午,在鼓楼区一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助餐点,养老护理员赵琴戴着口罩、手套清洗蔬菜,她要为家住凤凰街道凤凰二村社区的90岁独居老人王金兰提供一对一上门送餐服务。

“王奶奶,今天是红烧鸡、糖醋排骨、肉末花菜、空心菜、紫菜蛋汤,都是厨房现采现烧的,您快趁热吃。”上午11点,赵琴到了王金兰家,把餐包递给老人。

鼓楼区这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受区政府委托,承担着该区五类老人、独居、空巢中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人的“兜底”服务。“如今我中心200名工作人员可妥善服务超过5000位独居老人。”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特殊困难老年人“应保尽保”;连续多年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连续两年委托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全市近26万名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服务保障覆盖率超过90%;将重度失能老年人纳入保险范围,切实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除了上述举措,针对重度失能家庭照料的困难,我市去年还组织高龄、失智失能老年人家属免费照护培训惠及3万多人次;向2000多户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由机构免费代为照料15天。

目前在我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已经常态化,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助餐、紧急救助、精神陪护等多个方面。

普惠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突破8700张

家住秦淮区饮虹园社区的凌奶奶,今年88岁。凌奶奶老伴去世早,子女又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大,到医院看病需要有人陪同,在家需要有人做饭……种种问题接踵而至。

我市试点“家庭养老床位”计划,老人在家可以享受与入住养老院同等的专业服务。凌奶奶报了名,成了首批受益者。为凌奶奶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养老服务中心为她做了一个“长者个案护理”私人定制。“几年下来,不用去养老院,我也能享受养老院的专业服务,这个还是比较满意的!”昨天,凌奶奶告诉记者。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介绍,南京96%以上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普遍期待“养老不离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与养老机构同等服务,同时可节省费用30%以上。

“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7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周新华说,该做法于今年2月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列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重点任务,向全国推广。

“家门口”养老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69个

做手工、学跳舞、唱歌、打牌……每天,玄武区新街口街道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这个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有助餐室、娱乐室、助浴间、老年大学教室,还配备了智能健康体检设备、智能护理床、爬楼机、无障碍汽车等有科技含量的老年产品。

像这样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在我市还有很多。

根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全市“1+12”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实现市、区两级全覆盖,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70%以上街镇,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69个,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浴、助医、上门探望、上门护理、精神关爱、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等多个方面。

仅在2021年,我市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297万人次,惠及64.66万老年人。此外,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注册志愿者4.01万人、服务对象6.45万人。南京正在实现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了“夕阳红”的美丽。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江苏:南京市我市正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