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百姓心声 真问敢问

答出承诺担当 不推不避

——市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

专题询问侧记

“如何让有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住得起、住得进养老机构?”“家庭病床什么时候可以在全市全覆盖?”“如何保障已建成居住区按规范要求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6月29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专题询问会上“辣味”十足,11名市人大代表开门见山、直击问题,向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7个部门的“一把手”现场提问。

深入调研摸实情

问在“点”上

“调研中发现,新建居住区未配建或配建未交付养老服务设施的问题普遍存在,已建成居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落实不到位。请问市资源规划局:在推进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四同步’方面将采取哪些有效、刚性的措施?如何保障已建成居住区按规范要求配建养老服务设施?

面对赵寅科代表的犀利询问,市资源规划局局长冯涛诚恳作答:“您说的这个问题是实事求是、客观存在的。2019年是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配套规划的一个分水岭。2019年出台的《西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对配建标准做了规定;住建部颁布了新的配建标准;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三个文件有力支撑,让我市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走上了正规化、标准化轨道。2019年1月1日以来,我们核发的497个居住区小区都能够做到按标准配建,目前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在2019年以前没有强调配建标准和要求所造成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两类情况解决,新建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凡是不能达到标准的不核发规划许可证;已建成小区要做好补欠账,今年对全市373个需要补建和配建的小区专门召开联合推进会,明确补建方案,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早日达标。”冯涛说。

看似简单一问,其实,市人大常委会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养老服务工作,制定法规、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报告、组织专题视察……紧盯养老服务工作不放松,在专题询问前期,代表们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确保专题询问问在“点”上。

聚焦问题开方子

问出办法

一问不够、再来一问。询问现场,不少代表打破砂锅问到底,“揪”住一个部门追问不放。“我们问就要问到老百姓最关注的难点、痛点,真正为人民而问,直奔主题、绝不遮遮掩掩。”

记者在现场看到,专题询问实行“闭卷考试”:代表们“背对背”出题,部门负责人闭卷考、限时答,询问人和应询人严格控制时间,应询时间6分钟以内,“就是为了不说虚话,回答询问要直接‘捞干货’,不仅要答出之前做得怎么样,更要说出今后怎么干”。

问要问出群众心声,答要答出责任担当。

“我们要建立职业激励机制,对取得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获得国家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名次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奖补力度,最高达50万元”。

“2020-2022年市财政共安排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财政补助资金16.64亿元。其中,2022年投入6.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养老机构、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建设和运营补助,特困失能老人护理生活补贴,高龄老人保健补贴等重点项目,强化基本养老服务建设,为养老服务重点工作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

询问现场,各部门负责人纷纷道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用“真金白银”说话,以具体措施作答,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量化的指标。

“承诺了就要掷地有声、说到做到,千方百计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把养老服务这项惠民实事办好办到位。”市民政局局长李平伟说。

持续监督促整改

问出成效

专题询问不止于“问”。

问题提出了怎么办?“市政府将始终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副市长仵江在专题询问现场作表态发言,“今年,我市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九个方面重点工作’,采取‘清单式+责任制+时限制’方式,一级一级督办、层层抓落实。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市级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问题回答得是否让代表满意?“现场出题”“当面打分”,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回答完毕,就回答情况现场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公布了测评结果,实实在在反映代表们对养老工作的肯定、期望和鞭策。

问题解决的效果会怎样?记者了解到,专题询问后,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将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列出重点交办清单,逐项对照督办,紧抓不放、跟踪检查,持续追踪关注养老问题,做实“问后功课”,做好“后半篇”文章,切实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使“人大之问”有声、有色、有果。

@西安人:你关心的养老问题都在这儿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是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市常住人口1295.2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07.53万人,占比16.0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的趋势?如何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作为本届常委会首次和本年度唯一一次专题询问,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专题询问会上的问题掷地有声,回答开诚布公,有举措、有实招。

 

提问:居家养老咋发展?

回答:镇街社区家庭衔接有序功能互补

“我想问市民政局局长李平伟,我市将如何抓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让老年人享有‘身边、家边、周边’的养老服务?”询问现场,苏俊良代表率先发问。

“要实现‘身边、家边、周边’的养老服务,就必须要有服务支撑。我们的支撑就是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即建设‘一区县一院、一镇街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李平伟认真作答,“目前,我们倡导的是实施‘中心带站点’运营模式,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由养老机构运营,鼓励将服务辐射至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站将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形成镇街、社区、老年人家庭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正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制定全市统一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办法,对老年人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分类确定是适合居家和社区养老,还是适合机构养老。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采取每周电话、每月入户巡访等形式,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探访。对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脱贫人口、低保对象、低收入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2022年在城六区建立600张床位,委托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上门养老服务,2023年将在全市推广。广泛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加大老年人助餐点的规划布局,扩大助餐服务覆盖范围,到2023年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覆盖率达70%。促进养老服务与家政、物业等融合发展,拓展助洁、助医、助浴、助行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供上门服务。并研究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比如借助智能手环、“一键通”应急呼叫等设施设备,老年人一旦发生意外,就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机构进行急救。

 

提问:机构建设咋扶持?

回答:制定7类34项政策扶持清单

“当前,机构养老存在‘一床难求’和‘床位空置’的矛盾,下一步将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让有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住得起、住得进养老机构?”

面对王新法代表的提问,李平伟答道:“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发展基本养老服务。政府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公益性养老、普惠养老、市场化养老相结合,能够满足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方面,通过财政投资、企业运营公办养老机构的方式,政府可以要求企业控制成本、限定价格,这样就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我们制定7类34项政策扶持清单,并大幅提高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对新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万元建设补助。对通过租赁或购买改扩建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5000元建设补助。按照养老机构星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225元-20元运营补助”。

据了解,在城市养老服务方面,到2022年年底,19个区县(开发区)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动工兴建,到 2023 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19个项目主体建成1个,18个基本确定选址。

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到2022年年底,13所敬老院提升改造全面完成。“原计划到2025年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0%,考虑到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我们计划调整此项任务。从2023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推进涉农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每个涉农镇街都有1所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敬老院,实现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作详细计划,拿出具体方案”。

 

提问:医养结合咋融合?

回答:家庭病床逐步向全市推开

“市卫健委将如何履行老年健康服务职能,推动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融合发展?”

现场,侯学东代表和魏大宝珠代表都很关注医养结合话题。市卫健委主任樊军荣表示:“2021年3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在家就能‘住院’的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莲湖区累计建立家庭病床386张。我们计划在7月份召开全市家庭病床推进会,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城六区和西咸新区,并逐步向全市推开。”

今年,我市将深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开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医养结合服务,到2022年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探索紧密医养联合体建设,提升医养签约服务质量,探索推广“1+N”(市第九医院与若干养老、医养机构签约合作)医养结合模式,建立以二级以上市、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医养联合体,促进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双向转诊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医疗、养老和护理服务。

王晓萍代表向市医保局发问:“在助推医养结合方面将如何更好发挥医保基金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市医保局局长冯立文作答:“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1 家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共有42项涉及老年人的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我们进一步简化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定点审批手续,缩短评估确认时问,申请不受季度申报时间限制,实行申请即受理。同时,提升养老经办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市、县(区)两级经办服务办事大厅,配备引导人员、设置接待窗口,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服务。针对老年人群体办理的高频事项优化服务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推动医保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提问:人才队伍咋建设?

回答:让养老服务人员能增收有奔头

询问会现场,张炳淳代表向市人社局发问:“全市养老服务人员缺口有多少?如何调动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各类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和培养?”

市人社局局长卢光文回答道:“经测算,2022年我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需求量大约2.02万,现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7124人,缺口约1.32万。但实际上,我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7124名服务人员,能够基本满足当前人才需求。2022年计划新增7700张床位,按照1∶6的行业标准配比测算,我们将同步做好所需1284名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针对养老服务行业“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市人社局将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强化补贴补助。包括入职补贴、岗位补贴、见习补贴等,同时每年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稳步提高人员薪酬水平,让我们养老服务人员能增收、有奔头。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5级职业等级晋升通道,授权符合条件的单位(机构)开展自主评价,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

同时,鼓励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建立养老护理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并给予相应补贴。对获得养老服务世界技能大赛、国家技能大赛名次的高校、职业院校或社会组织给予10万-50万元不等的奖励。

 

提问:适老化改造咋推进?

回答:老旧小区改造不达标不得通过审查

“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进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是怎么打算的?”

在回答王学超代表提问时,市住建局局长解宁元说:“制定《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指导手册》,在改造方案评审中把适老化改造作为重要审查项目,不到位的方案不得通过审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适老化改造作为监管重点,没有按照设计方案实施的不得通过验收。近三年,我市申请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59.28亿元,已对1861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

针对老旧社区区域配套不足、养老资金需求量大的困难, 冯涛提出对策:“一是将社区养老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积极申请中央和省级资金,弥补改造资金的缺口。二是建立财政资金引领奖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在租赁的国有公房中予以租金优惠和资金补贴奖励。三是将养老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拆墙并院腾退空间,优先配建养老托幼设施和社区中心。”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端

图源网络

编辑:Mia

审核:天乙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西安人,你关心的养老问题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