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区民政局已经在逐步推进搭建“区域养老联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以行政辖区为单位,将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医疗服务机构、各类商户、公共服务商等碎片化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合力。

今年“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这一关键词,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这种方式可以在区域内有效输出养老服务,既能解决街道社区在养老服务管理职能的短板,又能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非常值得推广。”人大代表施颖秀对这一制度十分推崇。

迄今,全市已经建成养老机构567家、社区日间养老照料中心263家、社区养老驿站1087家,“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正在重心下沉到社区和基层。”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

在运营养老照护中心的过程中,施颖秀注意到,受到场地、人员编制、专业服务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街道社区层面养老服务管理水平有限,精细化程度不高,不能深入对接老年人的养老多元化服务需求,缺乏整合资源和有效统筹的能力。

同时,陆杰华在研究中也发现,当前社区的养老服务主体中,企业的力量基本呈缺位状态。少数承接社区项目的专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亦只局限于一些助餐、理发、上门聊天等基础工作,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细致评估与有效回应。同时,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专业人员供给不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

对此,施颖秀建议,借助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手段,街道社区提供平台,专业社工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整合街道范畴内的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化服务积极性,搭建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桥梁。陆杰华同时提出,要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进行志愿者培训工作,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

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上,施颖秀建议建立街道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统计和调查分析平台,利用民政、卫健、残联等掌握的有关老年人健康、大数据的运用和共享,精准找到老年人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等方式,通过集约化管理,订单式服务,实现资源输出和需求相匹配。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陆杰华:提出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