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群众养老需求旺和老旧城区改造难之间找到破解之道?这是各地都面临的养老服务工作难题。成都市金牛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从2016年起探索出一条新路,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3月16日,民政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公布全国51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成都市金牛区申报的案例——《优先保障、低偿提供,探索解决老旧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难题》上榜。近日,晚霞报记者对该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

闲置楼变身社区养老院

让老人“入院不离家”

在奥林社区五里墩支路一个僻静角落,有一栋绿色3层小楼,一边是社区办公室,另一边是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茶店子站点。记者看到,几位老人正在做保健操,其他老人在院里边晒太阳边聊天。该站点主要为周边社区高龄自理、术后康复、失智失能老人服务,有35张全托床位,家人随时可来探望,实现“入院不离家”;隔街就是体育中心、公园、医院,生活非常方便。

“这处场地位置偏、不临街,过去只能给社区做活动,用途很窄。现在用来办养老,既能盘活国有闲置房屋资源,又能满足社区养老需求,一举多得。”据金牛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介绍,金牛区老旧院落多、人口密集,老龄化率居全省前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旺盛。2016年起,金牛区规定面积大于1000㎡的国有、集体资产场地主要用于建设社区养老院,这样将闲置场所无偿或低偿用于社区养老,养老成本高的问题随之破解大半。

除了场地,该区还对养老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养老机构只需支付市场价1/3的房租,还可享受各项建设和运营补贴。目前,该区已建成小规模、功能型、嵌入式社区养老院床位2313张,托养老年人12800余人次。

小食堂兼做院落养老站点

实现“家门口养老”

每天上午9点过,驷马桥街道马鞍社区70岁的王佩如(化名)便会来到附近的长寿食堂。这里不仅可以吃饭,还可以看报、唱歌、打牌。2021年4月,马鞍社区引进哺恩养老等企业运营长寿食堂,同时提供各项生活便利服务。“一顿午餐12元,两荤一素一汤。政府还对80岁以上的金牛区户籍老人再补贴减免2元。”负责人陈雨潇介绍,为了发挥食堂的场地优势,他们平时还会请老师为老人开设声乐、走秀、健康讲座等公益活动。

金牛区因地制宜将面积小于300㎡的场地用于嵌入式养老服务站、养老顾问点、助餐服务点等设施建设,实现居家养老、康复照料、公益志愿等服务“进院落进家庭”。

就地改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提供多元服务

抚琴街道光荣社区的晚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原社区活动场所改成的社区养老机构,嵌在4个老旧院落间,占地900多平方米。这里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目前入住了23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最年长的已有103岁。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很规律,上午做操、读报,午餐后午休,下午做康复运动,每月还过集体生日。

“以前没装修,比较简陋,半年都没老人来。2018年,我们用政府建设补贴翻修了设备设施,还给老人助餐补贴,申请入住的就多了,甚至要排队等床位。”自建院起就在此工作的老站长宾良芬说。

据介绍,金牛区规定,面积在300㎡到1000㎡之间的场地,分类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微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社区全覆盖。今年,该区将按照社区照护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等功能要求,再建1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四川:老旧城区闲置场地变身“家门口的养老院”,成都市金牛区“巧解难题”获评全国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