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诈骗套路层出不穷,而老年人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作为老年人应当如何防诈骗呢?这一份防诈骗指南请收好!

 
 

提高虚假养老服务

  防诈提示:选择养老机构应查看相关证件并按规定签订养老服务协议,谨慎预付高额养老服务费用,不向个人账户缴纳资金。理性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理财渠道,不为高额回报所诱惑,不参与非法集资。

 
 

投资虚假养老项目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以投资养老保险项目、投资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高额分红等方式,涉嫌诱骗中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防诈提示:按照有关规定:对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将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参与非法集资,法律不保护,政府不买单,风险自担。诸如这类的非法集资骗局也在不断更新“马甲”,花样层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家中的老年人需要加强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集资诱惑。

 
 

虚假销售养老产品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通过提供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采取会议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诱骗中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普通诈骗。

  防诈提示:因此,面对此类诈骗时,我们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伪劣的保健品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虚假宣称以房养老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通过养老形式讲解和推介,诱骗老年人形成房屋产权“倒按揭”消费理念,与中老年人非法签订相关合同,诱骗中老年人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介的所谓理财产品,从而进行诈骗或者非法集资。

  防诈提示: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与家人子女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虚假代办养老保险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涉嫌合同诈骗。

  防诈提示:请参保人员一定不要通过现金、银行转账给个人等方式办理养老保险,要到政府设立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和咨询相关政策,如对相关政策或经办程序有疑问,也可直接咨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开展虚假养老帮扶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假借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者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中老年人的信任后,以多种形式对中老年人实施诈骗。

  防诈提示:老年人要树立防范意识,遇事多找子女商量,不要轻信别人的话。更为重要的是,子女要多关心老人,不要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

 
 

“冒充公检法”行骗

  此类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诈骗分子伪造相关证件和文件,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识和恐慌心理,称要缴纳保障金等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防诈提示: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办案调查,更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涉案人员核查资金、转账汇款等。若收到这类电话,一定要和家人商量,有疑惑可咨询附近公安机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网络电信诈骗

  除以上的骗局外,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网络诈骗就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如今,针对老年群体的网络诈骗越来越多,例如:婚恋诈骗、冒充亲人诈骗、古董收藏诈骗等等,花样层出不穷,甚至在不断翻新,令人措不及防。请大家认真阅读,转发给身边的老人,远离诈骗,守住养老钱!

编辑| 刘宗辉
审核| 姚瑞红
终审| 任宁宁
来源| 泊头公安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防范养老诈骗」养老诈骗知多少 防骗知识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