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纯 民主与法制周刊

文/本社记者 张纯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2年第24期

编者按

涉老诈骗,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在不断“更新”,出现了一些新形式、新特征,致使涉老年人的诈骗行为层出不穷。

老人不安则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则社会不稳。2022年4月,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以来,相关部门积极作为、重拳出击,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打击涉老诈骗 守好老人‘钱袋子’”专题报道之一

警惕!花样百出的新型养老骗局

本社记者 张纯

“老年人的钱,好骗不好赚。”这句不无得意的话,道出了骗子们针对老年人群体实施诈骗的肆无忌惮。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屡屡发生的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犯罪行为,无一例外地给众多家庭带来了痛苦。日前,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正所谓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现实社会中,有打着“以房养老”旗号,在社区以免费体检、免费领取纪念品等手段与老年人拉近关系,鼓动老年人以房屋作为抵押进行贷款,最终骗得老人“房财两无”;也有虚构“投资项目”,以高额利息诱惑老年人,掏空老年人的钱袋子;还有花样不断翻新的电信诈骗……诸如此类的一场场骗局,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

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存在着一大批被骗的老年人,他们在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的双重折磨下,追悔莫及,痛不欲生。

“以房养老”,我的房养了谁的老?

“本金和利息快到期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一个多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压力非常大。”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区的王彩霞(化名)老人,今年69岁,她和几个老姐妹,遭遇了一件对她们来说损失惨重的事情。

自从老人们在北京某公司投资的“以房养老”理财项目“爆雷”后,她们的脸上每天都愁云密布。据悉,老人们都是以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背负了300余万元、年息高达24%的贷款,现下每天面临的都是被贷款公司连续不断的催债和威胁。

据张桂花(化名)老人介绍,刚开始一两个月还不上钱,还只是电话催促。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上门“拜访”。“有时,白天晚上咣咣咣地敲门,让邻居听见了,还以为我们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张桂花说。

除了打电话催老人还贷,贷款公司为了逼迫老人偿还本金和利息,实施了各种软暴力:上门威逼、言语辱骂,在楼道里张贴所谓催债通知,用502胶堵锁眼儿,把垃圾粪便丢在老人家门口等。

“感觉天塌下来了。”张桂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形容,“我们走投无路了。”马晓兰(化名)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都七八十岁了,快没地方住了。可怎么办啊?”

看起来“钱”途无量的理财项目,转眼间却成为深不见底的无底洞,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还要面临房财两空的局面。究竟是怎样的手段,让老人们陷入了这般境地呢?回忆起被骗经历,王彩霞老人依旧是后悔不已。

2017年,她被熟识的朋友拉去参加 北京某公司的宣讲活动。偌大的宴会厅里,上千位老年人齐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在台上,法定代表人李某某摇唇鼓舌、慷慨陈词:“在昌平、海淀、怀柔、通州、平谷等地,开设八家相同规模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养老服务基本辐射全北京。”

在宣讲“以房养老”理财项目时,负责人向老人们介绍,通过抵押房产可借得一笔本金,再将这笔钱用来认购该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该公司可以给客户6%左右的年化收益。

“他反复说这个理财项目付出少、风险小、收益还高,而且6个月后可以随时办理解押,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正是在月息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王彩霞老人决定与此公司签订合同。

根据合同内容,老人在将自己的房子以300万元抵押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2500元。“刚开始我觉得挺好的,到那一天就把利息打给我了。”王彩霞老人说,她还把这样的“好事”介绍给自己的老姐妹们。

一开始,不少老人在观望,为了慎重起见,还组团“考察”了所谓的服务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都写着好多大的单位,所以我们就相信了,也没有进一步求证。”王彩霞说。

老人们讲,他们之所以对北京某公司的以房养老项目深信不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公司在各种宣传中,冒用了国家的“以房养老”政策,打着国家相关部委等诸多大单位的名义,实施欺骗。

在如此“华丽”的噱头和高额回报的双重诱惑之下,很多老年人瞒着子女,和这家机构签下了一系列的合同,甚至有不少人被带去公证处做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刚开始也有过利益的兑现,但是好景不长,后来该公司大部分业务员都失联了,直到贷款公司上门催债,老人们这才意识到上当了,是把房子抵押给各种小贷公司了。

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实施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行为,已经是屡见不鲜。“‘以房养老’套路贷诈骗是借‘以房养老’之名实施的‘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王雷表示,此种套路贷的运作流程通常为: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理财方介绍的出资方,并与出资方签订借款合同,将所借资金投资于理财方的以房养老项目获取理财收益作为养老金,理财方向出资方支付利息。

“老年人委托理财方工作人员代为办理房屋出售和抵押登记手续,经公证的抵押合同赋予强制执行力。”据王雷介绍,理财方汇集的大量资金形成脱离金融监管的巨大“资金池”,这些资金被挪作他用后,理财方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代为还款,出资方申请强制执行老年人所抵押的房屋,导致老年人的房屋被强制执行。

“以房养老”套路贷使得老年人陷入合同陷阱之中,最终房财两空。2019年12月30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当时北京最大的黑社会性质“套路贷”案进行了公开宣判,52名被告人分别获刑,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余51名被告人中,有11人被判处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9人被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实际上,“以房养老”本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尝试,在提出之际就备受关注。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金融机构,再从金融机构按月领取养老费用,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再对房屋进行清算。政策的落地,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以房养老”项目,其本质只是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并非投资、理财产品。但近年来,却被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打着国家政策的旗号,假借权威机构之名,对老年人实施欺诈,导致部分老人房财两空,处境艰难。

“以房养老”套路贷诈骗是借“以房养老”之名实施的“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 刘源制图

“养老服务”还是“坑老手段”?

“听讲座,发鸡蛋”“实地考察,包吃包住包玩”“能养老,能理财”“小投入,大回报”……近年来,有一些养老机构打着“收益高、无风险、稳赚不赔,还能养老”的口号,向老年朋友们包装宣传一种“投资理财+养老床位”的“养老产品”。一时间,有不少老年人都落入这一养老理财的陷阱,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今年60岁家住南京的王秀梅(化名)便深受其害。退休前一年,本应在家安享晚年的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癌。

正是在这一年,她通过小区传单,接触到了“爱福家”。一名员工告诉她,只要在公司平台投资4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不仅可以收到每年13%以上的利息,日后还能免费居住到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

在传单上,王秀梅看到这样的介绍:爱福家是“国内领先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上海福晚旗下品牌。截至2018年,爱福家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近250家分公司,覆盖46个城市,员工超过6000人,会员达1000多万。

起初,王秀梅并没有轻信广告宣传,但该员工大打“感情牌”,发动“温情攻势”,时常向她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并极力鼓动她参加公司举办的交友活动。而所谓交友活动,就是让老年人在公司的办公室内聚会解闷儿。在这里,老年人不仅可以喝茶聊天,还有麻将机等娱乐设施可供老年人娱乐。

“去的次数多了,也觉得总白拿不好意思,就试着投了一万元。”王秀梅说。投资后,爱福家都如约兑现其承诺的利息。

就这样,王秀梅的心理防线被一步步攻破。后来,该员工还让王秀梅参加公司的免费旅游团,并告诉她,这是投资40万元以上才有的特殊优待。所谓旅游,就是组织老年人参观公司在南京的“满城芳”养生基地。“爱福家”宣称:“满城芳”是集团旗下另一领先的老龄服务社区品牌……看到“满城芳”几个大字,王秀梅放下心来,第二年陆续投入了40万元,为的就是能入住这样的养老社区。

“虽说投资后有高回报,但我不是贪这些钱和小便宜,是真想住进养老院,怕以后病情恶化,给子女添麻烦。”谈及此处,王秀梅不禁落泪。本想着养老有望,给儿女们减轻负担,但谁知在2018年,这家公司“爆雷”,王秀梅和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钱瞬间不翼而飞,血本无归。

原来,自2012年年底以来,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曹某铭以年化收益率8%至36%的高额回报为诱饵,与老人们签订“居家服务”“艺术品交易”等所谓的投资理财合同,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艺术品投资等为由,在江苏、浙江等18个省、市成立众多关联公司,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

截至2018年4月,曹某铭公司累计向11万余人吸收资金人民币132.07亿余元。2018年5月,曹某铭因担心资金链断裂,大量转移、隐匿资产,销毁、掩藏证据后逃往国外。在“跑路”前,“爱福家”推出为期三个月的短期项目,布局三四年之久培植起的信任使得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坚信该项目时间短、收益快、回报高,纷纷大额投入,直至人去楼空、钱财尽失。案发时,集资参与人的本金损失达46.98亿余元。

近年来,为了迎合老年投资人的养老需求,类似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骗局层出不穷。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法律事务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服务骗局中,被骗的老年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城市里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年人居多,因为他们对养老院、养老服务的接受度高;二是类似公司大多打着“养老院”“养老服务”等旗号,有的根本没有实体养老院,有的有养老院但是根本无法承载庞大的老年客户数,实际上老年人购买了服务也住不进去;三是大多数老人维权比较困难,他们法律意识较淡薄,又不敢告诉儿女,不少老人被骗后甚至三缄其口、不了了之。

基于老年人对“养老生活”“退休生活”的高关注度,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呈现出以“养老”为主要噱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实际上,对于关系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养老公寓、养老旅游等养老服务行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扶持政策,目的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帮助。然而,不法分子却以享受定期高额回报,或者若干年后返还全部预定金并享受免费入住、免费度假旅游等为幌子,收取预定金、投资款等养老“促销”,究其根本,这不过是吸收公众资金的金融活动,没有取得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是不能擅自开展的。

对于此类非法营销,老年人要仔细分辨、谨防受骗,子女也应主动向老年人多科普诈骗套路、探讨社会动态、进行风险提醒,及时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思想心理状态,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套路。

利用大数据设计“个性化”骗局

为了积极应对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行为,在最高检举办的《检察机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的新闻发布会上,检察机关结合办案情况,分析了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犯罪主要的新动向。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表示,从检察办案情况看,当前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犯罪,主要利用了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并与当代社会热点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普通诈骗与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相互交织,诈骗话术、手段“迭代升级”,复杂多变。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大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以小恩小惠、亲情关怀,吸引关注、骗取信任,再通过虚假夸大宣传、高额回报承诺等骗取大额财物;其二,是打着养老政策、前沿科技、金融创新等旗号,利用老年人接触不多的新概念、新名词塑造“政府支持”“经营正规”“前景无限”等假象,对老年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此外,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相关诈骗手法不断迭代更新,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黑灰产业助推养老诈骗。比如,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编排话术、编造产品或项目,实施精准诈骗,让诈骗更容易得逞;利用互联网广泛引流,波及范围更广;利用非法支付平台迅速汇聚、转移资金,造成损失更大。

老年人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各种骗术了解不多,往往容易被电信网络诈骗“盯”上,不法分子通过编造话术、假扮身份等,向老年人群体实施精准诈骗。

2019年4月的一天,老王在网上看到一条治疗糖尿病的广告:“服用一个疗程,三个月之后保证血糖稳定。”由于身患糖尿病,老王立刻点进广告留下个人信息。很快,一名自称是某知名老字号保健品企业工作人员的男子联系上了他。经过短暂的“问诊”后,男子向老王推荐了一款名为葛根山药胶囊的“药品”,许诺购买之后,会为老王配备“专职医生”指导用药,并随时提供诊断服务。

老王购买后,在另外一名“专职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两周,血糖不降反升。老王急了,“专职医生”立马表示还需要再配合另外一种药品服用才有效果。于是老王再次掏钱购买,可是到货后,这名“专职医生”却失联了,恍然大悟的老王立刻选择报案。

经查,2017年至2019年,王某伙同他人,雇用多人冒充某知名老字号保健品企业工作人员向外拨打电话,虚构某品牌葛根山药胶囊等产品疗效,以可以治愈糖尿病为名,诱骗他人购买产品。

“截至案发时,被害人达2000余人。该团伙共计骗取被害人钱款600余万元。被害人绝大多数都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办理该案的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检察官张海军说。

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犯罪分子往往通过非法获取的信息,精准地切中老年人痛点,因而此类案件往往得手几率较高。在最高检公布的案例中,便不乏此类犯罪行为。

夏某指使董某松通过互联网,购买老年人个人信息98000余条。获取后,他们便动起了歪脑筋。夏某雇用一些员工,指使他们冒充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药监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给老年人打电话,了解其身体、家庭、收入情况,逐步取得其信任后,再以帮助办理“养老抚恤金”“慢性病补贴”“扶贫款”等虚假名目,收取材料费、保证金、异地转让金等费用,骗取老年人钱财。据悉,从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案发,夏某等人共骗得41名老年人共计498万余元。诈骗所得被夏某用于发放员工工资、个人挥霍等。

对此,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介绍,在养老诈骗犯罪中,提供老年人个人信息成为“精准”诈骗的帮凶,在依法追究诈骗人员刑事责任的同时,要注意查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关联犯罪,坚决斩断针对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的黑色产业链条。对于在诈骗过程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应当一并追究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不法分子还针对老年人在投资、理财、生活、购物等方面需求实施精准诈骗。例如,黄大妈前段时间收到:“您的绿码,请及时确认,速点网址×××。”他们针对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年人“下黑手”,宣称可以解决健康码故障,通过小程序、链接等,诱骗其输入身份信息、银行卡卡号、密码等,随后盗取钱财。

夏叔叔曾收到群发送的虚拟货币类信息,以投入少、高回报为“诱饵”,诱导老年人进群。之后,诱导老年人下载注册某App并进行投资,让其购买大量的自行发行的虚拟数字货币,来骗取其钱财……凡此种种,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行为,既侵犯了老年人的合法财产,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感、幸福感。因此,人民群众对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深恶痛绝。专项行动既要出重拳、打出声威,也要深挖彻查、精准打击。

遏制养老诈骗犯罪,打击整治是关键,加强防范也必不可少,实现老有所养、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法治宣传、预防犯罪的强大声势,不断深化预防犯罪宣传教育的实效,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打击涉老诈骗 守好老人‘钱袋子’”专题报道之一|警惕!花样百出的新型养老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