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金吴宝在金福养老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散步。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重阳节前夕,金吴宝阿婆刚在养老院过了85周岁生日。她“飒”了一辈子,外号“铁人”:退休前是为数不多的女司机,60多岁时照样开车;身上植入了好几块钢板,腿脚不便,雨天作痛,仍拄着助步器不轻易认怂;更别说惦记小辈来探望,“他们有他们的事”,轻描淡写带过。
但是,从事养老服务近十年的上海金福养老院院长章蕾,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铁人”阿婆的些许落寞:“她有时会怔怔看着女儿买给她的老人机出神。”
85岁,差不多是这家位于市中心的养老院里老人们的平均年龄。高龄化叠加空巢化,是大城养老遭遇的新课题。“养老观念与时俱进,日常生活照料之外,也需要精神慰藉、心理支持,以及康复服务等。”章蕾也在犯愁:市中心本就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家普通养老机构要配齐这么多专业力量,如何做到?
转念想到毗邻居民区、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建单位,章蕾来了灵感:何不促成“15分钟社会资源圈”接驳周边资源,借力各方支撑来满足老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让老人生活在一个被支持、被关爱、被尊重的环境里,用爱为他们营造温馨的家”?
“这个‘家’有人惦记我生日”
国庆节前夕,“铁人”阿婆迎来生日,慈善组织志愿者在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为她送来了长寿面。养老院食堂装饰一新,布置了喜庆吉祥的红色气球,金吴宝也是人生头一回戴上王冠状生日帽:“我前前后后照镜子,既稀奇又怪好看的。”接过长寿面的那一刻,蒸腾的热气里,她不禁红了眼眶,“这是高兴,这个‘家’有人惦记着我的生日。”
“铁人”阿婆的心终究是软的。和养老院绝大多数老人一样,金吴宝以前从没想过住进养老院,但是不忍心让儿女工作繁忙之际还要分心照顾自己。一旦孩子提出这个建议,她几乎不加考虑就决定到这里“安了家”。
“在封闭的养老院环境里生活,老人可能失去原本在社会或者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会加剧老人与外界之间的这样一种断层。”
于是,主动链接更多社会力量,成了这家养老院积极“破墙”的重要驱动力。
金福养老院比邻长宁区天山街道新光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如家中小辈一样围坐老人身旁,边唠嗑边包馄饨;与养老院一条马路之隔,古北路小学、娄山中学的学生们也时常过来,为老人讲故事、聊家常。“这些小家伙还教我说普通话。”金吴宝微笑着用洋泾浜普通话比划道,“我外孙也差不多他们这般高。”
培养老人兴趣,是另一剂良方。章蕾主动对接各类社会文化机构,请来沪剧、越剧、绘画、编织等专业机构,尤其像编织毛衣,几乎所有老太太都兴致盎然,“织得兴起时,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老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在毛线团中慢慢缠绕生长。
主动“破墙”,养老院不再“捉襟见肘”
目前,养老院还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主动介入老人的康养。比如,就老人关心的秋季养生小课堂、睡眠障碍解决等小范围开展健康讲座、康复咨询等。“我们讲十句不如医生讲一句。”章蕾感慨。
金福养老院目前生活着82位老人,其中有20%存在认知障碍,需要特殊关心。就此,养老院与周边的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从医疗角度更早介入关注、防范、治疗。
主动“破墙”,也为养老院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事实上,其所属相关集团已开始实践医养融合模式,在养老机构设立内设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签约等途径。“周边,意味着充分老年友好。这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方方面面志愿者的共同助力,用专业和爱,为他们撑起一个家。”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