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及城中康养体系不完善,是我国一线及准一线城市的两大社会难题。但在距离上海城区60公里处的近郊,有一处服务于退休群体的“田园微城市”,这里居住了很多城市的退休长者,他们远离拥挤喧嚣的大城市,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彼此依靠陪伴,尽享晚年生活。这里就是朱泾镇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一个以翻新农村的闲置资产为载体、以城市产业导入为引擎、将乡村振兴与康养结合的社区,被多家媒体总结乡村振兴的“朱泾模式”。

为进一步了解上海“朱泾模式”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狐椒文旅对上海朱泾泰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园康养朱泾模式创始人、复旦大学都市治理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女企业家协会会员王红梅女士进行了专访。

享莱乐打造“退而不休、老有所学、心有所依”的生活方式

2019年7月,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一期正式开业,前期开发的20多栋农家民宿已基本全部入住,新的100多栋小院也将陆续开工翻新。

退而不休、老有所学、心有所依是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所倡导的退休长者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居住的退休长者们并不平躺,他们自发的组建舞蹈队、手工队、歌唱团,共同娱乐共同生活,其乐融融像家人一样。在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身心受益的不仅是来村的城中退休长者,还有当地的农民,乡村振兴的发展促进了青年回流乡村,提供了农民很多就业机会,拉动了村中经济发展,使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王红梅表示,国家层面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是对乡村振兴又进行了重申,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国家层面释放给全社会这样一个战略方针,无论是金融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为城市资源导入乡村铺平了道路,这种政策的红利也吹响了鼓励全社会下乡的号角。

享莱乐将乡村的改造与城市老龄化的康养问题做结合

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是乡村振兴 退休新生活理念结合的项目,对此,王红梅表示,乡村振兴是个大话题,操盘乡村振兴项目,找准支点和抓手非常重要,即一二三产的融合。乡村振兴并非是养一群羊、或种植一片葡萄园就叫做乡村振兴,这是非常片面的。那如何做到全面的一二三产融合呢?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套标准化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100个乡村就有100种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振兴方式。

对于上海的地理特征来说,农业拼不过东北河南山东等粮食大省,若要走乡村风光旅游的路线,又非常依靠自然山水,这些无法与江浙地区的自然环境抗衡。那上海1570个村要如何找到适合上海特征的发展模式呢?我们就引入第三产业进农村。

上海城区老龄化的压力极大,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龄群体的身体又普遍健康,因此对于老龄群体的服务也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身体帮助(帮助洗澡翻身等),我们也不愿将老年群体称作老人,而是把他们称为退休长者。对退休长者来说,特别是独居的退休长者,对精神上的需求远远大于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陪伴,化解心理上的孤独寂寞,而单元楼实际上是不适合退休长者居住的,缺少邻居缺少互动和沟通,从根本来说不是生活的最佳选择,这种现象就和乡村的生活模式一拍即合。基于市场的调研、基于政策的研判,我们选择将乡村的改造和城市老龄化的康养问题做结合,将空心村的房屋做改造,打造成新生活文化社区,吸引退休长者居住,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中的老龄化压力,一方面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

把康养产业植入乡村 “朱泾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对于项目选址的考量,王红梅谈到,朱泾镇是金山区的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完善,镇上有三家医院,五个养老院,一个体育场,一个高铁站,一个植物园,无论是交通优势还是社会资源配套优势都是相对完善的;除此以外当地政府对招商的政策非常友好,对项目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加上朱泾镇隶属上海近郊,距离上海只有60公里,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基于上述几点的综合考量,我们选择将项目落定在朱泾镇。

谈及引领乡村振兴的“朱泾模式”,王红梅讲到,我们把康养产业植入乡村,很多媒体将我们的新生活文化社区总结为“朱泾模式”,所谓朱泾模式是对闲置的农宅进行改造,实施低成本运作,同时这些闲置的乡村资源也能用来解决养老难题,通过村委 企业 村民三方进行合作,我们作为经济内循环的发动机,把各方资源整合形成闭环。

“朱泾模式”的创新宗旨是尊重、融合、共生,我们和朱泾镇村委会及农民合作,村中农民的自盖房约200-300平,我们和农民商议,把农民的房屋进行测量,让农民自己选择所住区域,保留农民生活的原有生活,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在不拆不建、保留村房原貌的基础上将其余的空间打通,动线分离,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以作为退休长者的居住处,实现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融合;退休长者入住后,农民作为管家为大家服务,包括做饭和其他日常协助,给到了很多农民就业岗位,带动了整个村中农民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居住者和农民彼此融合,共生致富。

享莱乐更接近于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田园综合体

关于主导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成功运营的主要要素,王红梅认为,第一,享莱乐新生活文化社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养老需求只是享莱乐的一部分,享莱乐更接近于一个田园综合体,在这里最能感受到的是自由,退休长者可以自由的行动,不受强制管理的约束;第二点是老有所依,每栋楼都会住约3-4户人家,设有公共客厅,退休长者可以感受家的氛围,彼此在每个“小家”中互相陪伴;第三点是老有所学,每位退休长者都有自己从事的职业技能和爱好,我们非常倡导大家是“社区文化的主人”这一理念,在这里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性的组织起来,吸引更多有共同爱好或想要学习的退休长者,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王红梅谈到,在项目操盘运营中,疫情是最大的阻碍,上海市政府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帮助我们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也是春暖花开了,我们的项目也逐渐摆脱了困难的阴霾,走上了正轨。另外一个阻碍是观念,大家对农村的固有观念还是停留在环境落后、设施不完善比较偏见的想法中,但现在的农村建设早已全然换貌,并且上海市也对乡村进行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在乡村同样可以享受到15分钟距离触达各类生活所需的场所,这种观念的转换和更新是需要无论时间或是人力成本去扭转的。

促进经济内循环 将“存房养老”模式引入享莱乐项目

关于建行的“存房养老”在项目中的运作,王红梅表示,建行的“存房养老”政策是将房子存在银行,获得一次性或分期资金,可以用来支配自己的养老生活或选择居住到更适合养老的场所。和“以房养老”模式相比,退休长者对“存房养老”的模式认可度较高。银行是有公信力的,会打消很多退休长者的疑虑,操作起来也会顺利很多。我们都知道这几年国家对于乡村的建设力度很大,也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好的生活并不再是城市的专属,乡村也有乡村中可以体验到的优质生活。基于市场端的需求、政策端的引领、银行端的助力,我们就把“存房养老”的模式引入到项目中去,我们从中做经济内循环发动机的角色,将各方串联形成闭环,退休长者到农村后,既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又能解决孤独缺少陪伴的问题,达到一个让城市的孩子放心、住到乡村的退休长者开心、村中农民富裕起来的各方满意的结果。

享莱乐是农民共同参与经营的模式,关于如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以及对当地农民的管理,王红梅谈到,首先是上海市妇联有针对农民进行的专门培训,免费教农民例如如何铺床打扫卫生等,为农民能够快速上岗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减少了我们培训农民的很多成本;其次我们同农民建立合作社,有了规模性的组织会促使农民自发地拓展自己的收入来源,包括房屋租金、劳动服务收入、自家农产品售卖收入等。从根本上说我们是不管理农民的,我们是彼此的合伙人,共同遵循“党建引领,企业主导,农民自愿,整村运营”的理念方针,这样相对平等的角色分配是更容易让农民接受,也更能推动整个项目发展。

从0到1 “朱泾模式”推进标准化制定

谈及“朱泾模式”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的经验,王红梅表示,首先“朱泾模式”缓解了城市老龄化的压力,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产,我们目前也是把享莱乐注册成一个品牌,把这种模式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的制定:装修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运营标准化、财务模型标准化等,我们完成了从0到1,其他地区是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要素的平衡、社会资源的下沉等具体情况,完成从1到10的复制。

最后,王红梅谈到,乡村振兴可以总结为“又红又蓝”,由党建引领,是非常红色的,项目的整个发展前景一片蓝海,老龄化现象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成为非常大的社会焦点,享莱乐模式的乡村振兴项目在未来也会是一种发展趋势,我们计划在长三角地区或是大城市周围去推广我们的整套模式,进行标准化的输出,也能够帮助同类型的项目少走弯路,共同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文旅先锋|王红梅:将康养产业植入乡村 “朱泾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